close

歷史建築的再生利用------

從國民戲院蛻變為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五月初的一個週末午后,是一個氣溫高達35℃的艷陽天,走在新竹市的中正路上,川流不息的車潮,以及熙來攘往的人群,讓這座小而美的科技文化城,展現著蓬勃無比的朝氣與活力。 【隱身於繁華市中心的美麗建築】        在新竹之心(迎曦東門城)附近,四通八達的交通動線,加上各式各樣的店家櫛比鱗次,即使在風城購物中心與大遠百的巨大衝擊下,這裡還是維持著人聲鼎沸、熱鬧非凡的景象。走在中正路上,你很難不注意到一棟兩層樓高、融合了古羅馬與阿拉伯風格的建築物,安安靜靜地座落在這車水馬龍的街道旁,悄悄地散發出一股優雅而迷人的特殊氣質,原來,這棟位於新竹市中正路六十五號的建築物,就是全台灣第一座影像博物館------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。        這座影像博物館的前身,其實是一座已經荒廢多年的戲院,在民國八十八年三月進行改建計劃,經由林志成建築師的規劃與監造,猶如浴火重生的鳳凰,於民國八十九年五月廿一日重新開館,作為典藏電影文物、播放與展示、研究與推廣教育,甚至提供表演空間的公共建築,展現獨特的風格與令人讚嘆的新風貌。這座影像博物館,同時也是繼玻璃工藝博物館之後,新竹市的第二座博物館。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【第一座歐式冷氣電影院------日據時代的有樂館】 

       這棟建築物,雖然稱不上是名勝古蹟,卻是一座頗具意義的歷史建築。在民國廿一年的日據時代,這是一座新開幕的電影院,名為「新竹市營有樂館」,雖然不是新竹地區第一座戲院,卻是全台灣第一座具有冷氣設備的現代化歐式戲院。有樂館前方的廣場,則是避難用的地下防空洞。在當時,有樂館主要是供作日本人及台灣富商的娛樂場所。除了娛樂功能外,這棟建築物還兼具展示日本強大國力的意義,也曾是二次大戰時期,日本神風特攻隊的俱樂部呢!

【新竹市民共同的美好回憶------國民戲院】

        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後,「有樂館」改名為「國民大戲院」,座位由原本的五百多個擴充為七百多個,當時除了用來播放電影外,有時還用來表演布袋戲與歌仔戲,甚至舉辦音樂會、歌舞劇和入伍徵召等活動,與新竹市民的日常生活,緊密地結合在一起。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許多老一輩的新竹市民,談起以前的國民戲院, 總是津津樂道,有著說不完的美好回憶。今年六十七歲,住在西大路的張爺爺,剛好帶著孫子來看電影,他笑著說,年輕時常和女朋友來國民戲院看電影,在那個年代,看電影可說是一種高級娛樂與享受呢!也因此看過許多膾炙人口的好電影,至今仍印象深刻。 【不敵連鎖戲院潮流  老戲院紛紛結束營業】        隨著時代潮流的演進,在電視節目與錄影帶業者的雙重夾擊下,近十幾年來,老舊的電影院漸漸式微、業績不斷衰退,終究免不了走向停業的命運。新竹地區一些知名的戲院,像是來來戲院、國賓戲院、樂民戲院,以及我求學時代最常去的中央戲院、華揚戲院等等,紛紛結束營業,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大型的豪華連鎖電影院。 

       民國九十一年十一月,位於西大路大遠百樓上的華納威秀電影院,以十一個廳、兩千多個座位的規模,正式開始營運,等於宣告了新竹地區電影院的世代交替,就此展開。當然,國民戲院在這股汰舊換新的洪流中也沒能倖免於難,因為不堪長期虧損,於民國八十一年二月廿八日閉館,宣布停止營業。

 【逃過拆除改建的命運  浴火重生的美麗鳳凰】  

      停業後的國民戲院,閒置了好幾年,因位於新竹市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內,曾經多次被提案拆除,改建成商業大樓,還好因為有一半的土地所有權屬於新竹縣政府而作罷,這棟面積654平方公尺的建築物,也因此逃過被拆除改建的命運,保留了存活的一線生機。

        民國八十五年全國文藝季,新竹市立文化中心(現已改為新竹市立文化局)選定國民戲院舉辦一系列「風城清波」的活動,因而喚起社會大眾對國民戲院的許多回憶。在市民一片呼聲中,以及市長蔡仁堅先生的積極推動下,民國八十七年文建會撥款補助四千五百萬元,進行國民戲院改建計劃。於是,這棟原本面臨被拆除的建築物,藉由這個機會轉型成為具有多功能的影像博物館,再創新契機。

 【匠心獨具的設計與巧思  歷史建築的再生利用】 

       讓這棟老舊的建築,重新被賦予新生命,蛻變為台灣第一座以電影為主題的影像博物館,幕後最大的推手是林志成建築師。據了解,當初他規劃國民戲院的再生利用時,除了建築外觀盡量保持原貌,保留舊空間的歷史記憶外,還賦予它新的機能功用,兼顧了「關連性」與「協調性」兩個主要原則,並增添了許多與「影像」有關的巧妙設計,極具現代特色。至於建築物前的廣場,則保留為完整的都市空間,名為「有樂廣場」,除可當作室外播放電影的廣場外,還可供市民或表演團體使用。  

      在影博館擔任義工的余大哥,熱心地為大家解說當初設計時的許多巧思,譬如:在影博館左側靠近彰化銀行的牆面,有一個綿延百來公尺的玻璃展示櫃,稱為「電影迴廊」,以馬賽克小磁磚拼貼成底片膠卷的窗格,可用來展示近期放映電影的文字資料及圖片,以及每個月的專題影展海報及影片介紹,讓觀眾可以依據自己感興趣的主題,購票入場欣賞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五月份有一系列配合勞動節的「勞動影展」,以及印度電影展,還有完整地記述今年剛過世,因演出《龍門客棧》而聲名大噪的老演員---苗天先生的生平事蹟。迴廊的後半段,則詳實地記錄了關於新竹電影發展的大事記,引導我們漫步在電影的時光隧道中。透過「電影迴廊」所展示的資料,讓我對於新竹地區電影發展的演進與興衰,更增一分認識與瞭解。

        在電影迴廊的上方,則展示了骨董式的碳精棒電影放映機,以及較為晚期的電子燈箱放映機、甚至是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時所見的露天電影放映機台,這些各種款式的古老放映機,隱隱約約透出一股懷舊氣息。

        值得一提的是,有樂廣場上的地板,設計師特別選用了黑色磁磚來做裝飾,恰巧是影博館在太陽底下所投射的陰影。設計師的獨特創意,讓人折服。除此之外,屋頂上加裝了六盞電腦投射燈,具有投射不同圖案的特殊燈效,頗具現代化特色。

        另外,有樂廣場四周擺放了許多圓形的小座椅,則是模仿底片膠卷盒的造型來設計,也饒富趣味。這些極具巧思的設計,若不是經由專人解說,恐怕很難發現箇中奧妙之處。    

 【影像概念的運用與呈現】   

     看過了影博館室外的空間規劃,讓我們再來看看室內空間如何規劃吧!剛進入售票口,就被大廳玄關處一片片大面積的玻璃地磚強烈吸引,發著光的透明地磚,搭配著大片的落地窗,以及建築物外「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」的特殊玻璃招牌,這些都是設計師巧妙的安排,據說是因為玻璃容易與歷史建築產生協調性,因此將新竹特有的玻璃產業,巧妙地融入這棟以「影像」為主題的歷史建築。        除此之外,余大哥特別為我解釋,大廳兩幅蔡育田先生的作品,也是充分運用鏡子的視覺效果,透過「川」流不息的車潮與人潮,將鏡子所呈現的「景」,表現出許多「影像」的流動,與影博館的主題相呼應。

        還有,大廳樓梯也保留了舊有的銅製扶手欄杆,以及磨石子石柱,以現代化的手法,將舊有的部分自然地保留與呈現,喚醒大家對這棟建築的原有回憶。

        當然囉!大廳入口處擺放的電影放映機與留聲機,更是強烈地吸引眾人的目光,忍不住想要與它們合影留念呢!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更值得一提的是,影博館的廁所牆壁,大膽地改用噴砂玻璃磚,夜晚時分,當室內燈火亮起,由牆外向內看去,可製造出人像流動的影像效果。由於看起來是朦朧一片,不必擔心曝光或隱私被侵犯的問題,可說是相當獨特而前衛的創新設計。

【麻雀雖小 五臟俱全】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前棟的空間主體是國民電影廳,除可放映電影外,兼具多功能表演的劇場性質,一樓設置了可伸縮的電動座椅共計 118 個,除了可供日常欣賞電影時使用,座椅可全部向後方收起,騰出許多空間,供小型地方實驗劇團表演或進行綵排使用,還可當作展示的空間,甚至是用來舉辦產品發表會。

        聽說,在當時全台灣只有六座表演場地,採用這種新穎設計的座椅空間。受雇於影博館的王大姊告訴我,僅需一人即可單獨操作電動座椅的收放,但必須費時約半小時。二樓則是電影放映室、控制室與片庫,還有傳統的戲院觀眾席90個座位。

        整個放映大廳是以黑灰色和黃色為主要基調,散發著典雅與莊重的氣息。放映廳的四周壁面漆成黑色,顯得沈穩而莊重;一張張黃色的舒適座椅,則顯得樸素而高雅,置身在這樣的空間裡欣賞電影,實在是一種享受。

        據說,前幾年播放熱門電影《臥虎藏龍》時,前來欣賞的觀眾爆滿,即使所有座位都坐滿了,民眾們還是希望能夠進場欣賞,後來經過影博館的緊急處理,最後竟然擠進了超過三百人次。於是,影博館現在準備了許多可堆疊的塑膠椅,以備不時之需。        原本舊戲院的羅馬式舞台,因為考慮到使用時的方便性與靈活性,現已拆除。建築師找出日據時代的建築設計圖,將已經不復存在的舞台框重新復原,呈現出簡單、大方而俐落的美麗線條。

        抬頭向上看,意外地發現天花板竟露出難得一見的銀灰色鋼架,經過詢問後才知道,原來這些堅固的鋼架,是當時僥倖逃過二次大戰轟炸,完整保留下來的難得結構,經由設計師的刻意保留與巧思,成了現今影博館的特色之一。鋼架上安置了許多劇場專用的燈光,還可調整高度,更突顯出空間的多功能性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為了讓影博館兼具研究、收藏與展示的功能,在舊有的建築物後方,增建了一棟小型四層樓高的機能性建築,以完成相關功能。一樓規劃為靜態影像展示館,內部空間規劃為影像文物教育展示區,可供安排各項靜態影音展示,查詢影像相關資訊。如遇有表演活動時,這裡有鑲入牆面的鏡子及活動式梳妝台,可靈活地當作後台空間,供表演者上場前梳妝打扮,十分方便。

        這裡展示了罕見的各時期照相機、攝影機、放映機等等,像是35釐米手搖式電影放映機、台製客滿牌35釐米放映機,還有攜帶型16釐米放映機、八釐米攝影機、瑞士16釐米攝影機、用於戰地的35釐米攝影機,以及古董八釐米放映機、美國製35釐米套片機,甚至還有日本製煤油燈幻影機、各式古董手工照相機等等,多得令人目不暇給。

        一樓中央的天井,是一個小天井想像空間,陳設了早期的電影看板及跑片用的古董腳踏車,讓人更加懷舊。旁邊還展示了當時使用的古董冷氣機,這座古董冷氣機,在戲院發展的歷史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。三樓則有可容納三十人的小型放映室,可供影像推廣教育課程、電影讀書會或交流座談等使用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【印度時代片  邊關風暴】

        既然來到這裡,索性進到放映廳欣賞電影。今天播放的是一部印度電影,片名是《邊關風暴》(Gadar),曾經是2001年印度五大佳片之一。電影主要是敘述西元1947年印度獨立的第二天,因宗教迥異分裂,巴基斯坦(穆斯林)就宣佈獨立,印度的印度教徒容不下回教徒,而巴基斯坦的回教徒也容不下印度教和錫克教,雙方衝突不斷,造成許多傷亡。在那個瘋狂的年代,兩個異教徒不顧一切地相愛著,雖然歷盡千辛萬苦,最後還是有情人終成眷屬,結局圓滿。

        這是我第一次欣賞印度片,對於影片中許多動人的歌舞表演,感到驚訝且印象深刻,此時我才驚覺自己深受好萊塢電影的荼毒已久。

 【夜晚的影博館  更添幾分迷人風采】 

       為了一賭影博館夜晚幽靜而出眾的風采,選了某個週四的夜晚,再度造訪此地。夜晚的影博館,在周圍商家五彩繽紛的霓虹燈襯托下,更顯得溫柔婉約、清新脫俗。

        當天剛好是播放電影的空檔,所以將放映廳開放給民眾參觀。我的運氣不錯,當時參觀的民眾只有我一人,外型斯文帥氣的義工朋友江大哥,慢條斯理地熱心為我解說,讓我對影博館的歷史與許多細節,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了解。喜愛看電影的江大哥表示,小時候常來國民戲院看布袋戲與歌仔戲的表演,留下許多回憶。江大哥陪著我邊參觀邊解說,我一連問了二、三十個問題,他都能娓娓道來、仔細解答,讓我對影博館義工朋友們的專業與博學感到驚訝,更折服於他們解說時的耐心與細心,讓我享受著有如VIP一般的特殊禮遇。

 【兼具教育、歷史意義及休閒功能】

        昔日的國民戲院,如今搖身一變,成為具有歷史意義的影像博物館,坐落在熱鬧繁華的新竹市中心,這座獨樹一格的影像博物館,為民眾提供了一個假日休閒的好去處。自今年元月一日起,還免費開放給新竹市民,即使不是新竹市民,門票也只要廿元,學生還可半票優待呢! 

       然而,並不是每一座停業的老舊戲院,都能有蛻變再生的機會,國民戲院只是極少數幸運的例子,大部分的老舊戲院,都還是免不了被拆遷的命運。位於城隍廟附近巷弄裡的中央戲院,是我以前最愛消磨週末時光的地方,停業後已被拆遷,改建成一個臨時的收費停車場,每次走路經過那裡,忍不住要探頭再三張望,對於往日熟悉的建築物遭遇如此巨大的改變,心中不勝唏噓。        現在的影博館,除了規劃定期舉辦電影欣賞外,還有固定的文物展與特殊影展,既保有原本放映電影的功能,還兼具靜態展示的用途,由原本閒置的老舊戲院,蛻變成供市民參觀的影像博物館,這樣的昇華與再造,實在令人激賞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【承先啟後  繼往開來】 

       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,承續著原本國民戲院的功能,讓這棟具有歷史意義的老舊建築物,重新被賦予了新的意義與使命,展現它源源不絕的生命力。當然,六十多位熱心的義工朋友們,輪流為參觀的民眾服務與解說,更是影博館難能可貴的無形資產。有空經過這裡,不妨花點時間進來參觀或欣賞電影,相信你會從這裡學到許多寶貴的知識與經驗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城攝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